1、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例如水体、土壤、沉积物等中的微生物可作为活性污泥的菌种来源。 污水处理厂中的活性污泥:从已经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中取得活性污泥,可以保证菌群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购买菌种:购买一种叫养殖场污水生物处理剂的产品,然后将其加入到活性污泥中。
2、拉活性污泥培养微生物需要的时间周期有点长,想要快速启动建议你投加甘度 复合菌。生化系统挂填料,利用微生物菌种(例如甘度 复合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快速启动。培菌方法: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bai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3、一般活性污泥的培养,有自培菌和接种培菌两种方法。自培菌是直接进水并曝气,在好氧池中形成活性污泥的过程。接种培菌是通过接种其他公司的污泥,投放到好氧池,通过曝气后形成适应本公司污废水的活性污泥。
4、间歇培菌。(2)连续培菌。接种培菌,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1)浓缩污泥接种培菌,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种泥或种污泥)来培养。(2)干污泥接种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经过脱水机脱水后的泥饼,其含水率约为70~80%。
5、选择同类或相似的菌种,或活性较强的菌种进行投加培养。在生化调试前期加入大粪为碳源,在中后期添加地脚面粉或淀粉作为调试期碳源。以达到活性污泥细菌所需要的COD。将投料后的好氧池进行闷曝。第一天曝气6小时充氧。第二天再进行投料、曝气。
6、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如下:(1)水解阶段:高分子有机物由于其大分子体积,不能直接通过厌氧菌的细胞壁,需要在微生物体外通过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废水中典型的有机物质比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
先在有氧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再慢慢转换的无氧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再从存活下来的菌种中提取优势菌种。
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而厌氧菌往往还需要对氧气进行消耗,对于封闭式的培养基,好氧菌将氧气消耗殆尽后,就轮到厌氧菌工作了。
如果碳源低,厌氧菌就难培养。常采用投加甲醇,工业葡萄糖或尿素(只选一种均可以)。培养厌氧污泥,目前大概需100天左右。最好将污水处理厂的压滤污泥放到厌氧池,在厌氧情况下,污泥可以驯化过来。优点少花钱,节约时间。如果有厌氧颗粒状污泥,直接移植,来的最快。
理论研究认为三个阶段,即厌氧消化过程分为水解发酵阶段、产乙酸产氢阶段、产甲烷阶段三部分。水解发酵阶段和产乙酸产氢阶段又可合称为酸性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污水中的复杂有机物,在酸性腐化菌或产酸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如有机酸,醇类等,以及CONH3和H2S等无机物。
生活污水培菌法:选在温暖的季节,往曝气池里注入污水并闷曝曝气池数十小时,随后再往里面开始进水,水量由小到大,一般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后便可以看见活性污泥了。干泥接种培菌法:先把干污泥作为菌种源,随后用适量的水将干泥捣烂之后再加入工业废水和粪便水,接着再过段时间便能看见活性污泥。
第干泥接种培菌法 有条件的话可以选取已经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中的污水脱水后的干污泥作为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容积的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在加适量的工业废水和粪便水。如此便能很快形成浓度较高的活性污泥。
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
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1)间歇培菌。(2)连续培菌。接种培菌,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1)浓缩污泥接种培菌,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种泥或种污泥)来培养。
进水CODcr浓度:进水有机物浓度对处理效果有直接影响。 污泥的生物相镜检:通过观察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比例,评估系统运行状况。 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时,污泥指数应维持在约80 mg/L左右。通过以上步骤和因素的管理,可以优化接触氧化池的培菌过程,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溶解氧、温度和酸碱度。例如,生活污水培菌法、干泥接种培菌法、数级扩大培菌法等,具体操作需根据废水性质进行调整。运行管理上,要定期观察处理效果,注意污泥状态、曝气池的情况和水质指标。曝气池的控制重点在于维持适宜的溶解氧、营养比和污泥量,以确保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1、不同的污水处理工程其调试方案及操作步骤各不相同。本工艺主要处理气化等生产、清洁废水和全厂生活污水等,特制定适合本工艺的调试方案。接种:根据反应器有效容积及污泥浓度(一般1—2g/l)计算所需接种污泥总量。SBR池有效池容为:3600m3。
2、SBR法系统本身也适合于组合式构造方法,利于废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改造。 脱氮除磷,适当控制运行方式,实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交替,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主体设备只有一个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无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调节池、初沉池也可省略,布置紧凑、占地面积省。
3、在SBR反应池中,污水在进水阶段进入反应池,随后进入反应阶段,此时微生物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接着是沉淀阶段,活性污泥在池中沉淀,清水与污泥分离。排水阶段则是将处理后的上清液排出池外。
4、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OD容积负荷86 kgCOD/m3·d,中温硝化,1座。4)缺氧池 解决UASB厌氧后污泥沉淀以及水质的性能转化,停留时间6h,1座。5)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分为两级,设计COD容积负荷0.73 kgCOD/(m3·d),MLSS浓度3500.0 mg/L。
5、而CASS反应池中存在着较大的浓度递度,而且处于缺氧、好氧交替变化之中,这样的环境条件可选择性地培养出茵胶团细菌,使其成为曝气池中的优势茵属,有效地抑制丝状茵的生长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6、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1、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最后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2、间歇补充废水:按的顺序不断反复上述步骤,当监测到的COD值较最初降低了50%时,向曝气池补充设计处理量50%的有机废水。以前2次进水时间间隔为基准安排进水时间,并且每天将此间隔缩短1半。经过5-7天的培养,曝气池污泥浓度达到1500mg/L左右时,可以进入驯化步骤。
3、污泥的培养是将清水与部分污水引入好氧池中,使其保持一定的水温与水位,并保持其浓度在1500mg/L~2500mg/L。选择同类或相似的菌种,或活性较强的菌种进行投加培养。在生化调试前期加入大粪为碳源,在中后期添加地脚面粉或淀粉作为调试期碳源。以达到活性污泥细菌所需要的COD。
4、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1) 间歇培菌 (2) 连续培菌 接种培菌,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1) 浓缩污泥接种培菌,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种泥或种污泥)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