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对矿山环境防治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快在矿山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目前,废石、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发展较快,有利用煤矸石生产硫酸铝、提取氯化铝和白炭黑、制作地板砖等,利用硼矿废渣经盐酸活化后回收Mg和SiO2(刘见芬等,2001),用高钡铜尾矿生产饰面玻璃等。
充填采矿工艺被提倡,利用尾砂和废石填充采空区,降低废石排放。采取轻度开采方式,如条带开采和分层间隙开采,减轻地表沉陷问题。有色和稀土矿山应研究溶浸采矿技术,实现集采、选、冶一体化,提高金属提取效率。煤炭地下气化和开采技术得到关注,煤层气开发技术应得到推广,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矿山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划定重点治理区,有计划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重点开展煤炭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金属矿山水土环境污染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占用破坏土地等环境问题治理,改善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面,选矿技术政策着重于采用环保和高效的工艺。首先,鼓励开发并推广无(低)毒的浮选新药剂,这将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在缺水地区,干选工艺和节水型选矿技术如煤炭干选、大块干选抛尾等被优先考虑,以节约水资源。
1、植被恢复与造林: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通过造林或草地建设促进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拦沙坝等,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监测与管理:定期对恢复治理区域进行生态监测,评估恢复效果,并进行相应的管理维护。
2、物理修复:通过重塑地表形态和土地利用,恢复矿山自然状态,减轻环境影响。 化学修复:添加化学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改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 综合修复:结合多种修复手段,全面系统地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3、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土地利用方式、重建地质景观等方式,恢复矿山区域的自然形态和地貌,减轻环境影响。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质量,使其具有生态功能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污染物吸附和中和等手段。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泥石流、滑坡等。多年采煤产出的研石堆积在沟谷内,极易诱发泥石流等。
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旨在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整体效益。景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塌陷坑的填充平整、裂缝修补、矸石堆污染治理及整形绿化、人文景观挖掘修缮、陡坡地绿化等,以营造新型农村田园景观,为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假日农业提供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田野风光的需求。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修复的定义、矿山废弃地的特性和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矿山废弃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性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第三章聚焦于土壤改良,探讨了其作用、改良物质的选择以及实施措施。
矿山生产过后,对于整体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矿山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治理因矿山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山体滑坡、植被退化等,通过治理修复还原未遭到破坏前的状态,实现环境自然和谐。如:矿山修复、边坡修复、生态复垦、矿山废弃地治理、矿区水污染治理、土壤治理、尾矿治理等。
文章继续探讨了植物生长基质的配制与固定技术,这是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此外,森林化植被修复技术和人工植被养护技术的探讨,展示了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维护方法。针对人工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为矿山废弃地的修复工作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和评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