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修复。国土空间格局是国土空间多重性与人类需求多样化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自然界复杂多样化与生产地域分工专门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还是海陆空间、交通空间、土地利用空间、景观生态空间、社会文化空间、投资发展空间和虚拟空间综合平衡过程的矛盾统一。国土空间生态基础网络修复。
2、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多个层面上有所体现,具体包括: 生态屏障修复: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措施,如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如退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有效保护。
3、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多个层面上有所体现,具体包括: 生态屏障修复:这是指通过恢复和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关键区域重建生态屏障,以保障生态安全。这一过程涉及对山脉、水域、森林、田野、湖泊、草地以及海洋等重要生态要素的综合治理。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大对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实施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和历史遗留矿山实施生态恢复。优先支持贵州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对处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的人员分批实施避险搬迁。
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生态文明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监管和评估,形成绩效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改革生态保护制度。
加强生态修复:加大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力度,推动植被恢复,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和恢复生态多样性。 保护自然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加强对野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修复、草原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水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农田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污染场地修复。
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措施,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这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治理、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等。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主要针对受到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和恢复。
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1、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科学、法律、政策、经济和公众参与等手段,统筹整合项目和资金,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旨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在实施“山水工程”中,要遵循生态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规划、问题导向等原则。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经济合理性和综合效益,同时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
3、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2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这是体现了系统性观念,也是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4、我国推行“山水工程”,这一举措有力地贯彻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促进了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到2021年底,前3批共25个“山水工程”已成功完成约200万公顷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
5、我国实施“山水工程”对深入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发挥显著作用。 截至2021年底,前3批25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200万公顷。
6、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2023年3月5日,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